尊龙是亚洲第一帅吗还是金城武-听曹老师讲二四七厂过去的故事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尊龙是亚洲第一帅吗还是金城武 > 新闻动态 > 听曹老师讲二四七厂过去的故事
听曹老师讲二四七厂过去的故事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3:36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——达曦

二四七厂是个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子工厂。它最开始叫山西机器局,是1898年创办的。辛亥革命后,名字变了好几次,像山西陆军修械所、太原兵工厂、西北修造厂等等。1949年太原解放了,这家工厂就回到了老百姓手里,改名叫国营二四七厂。从那以后,它就成了兵器行业里的佼佼者,风光了几十年,给国防建设立下了大功。

二四七厂不仅是兵器制造领域的佼佼者,文体活动也是搞得热闹非凡。从50年代起,厂里就开始热心地组织员工的文体活动。他们成立了歌舞团、话剧团、晋剧团,还有文艺创作小组,自编自演话剧,举办各种晚会,表演歌曲、曲艺、活报剧和戏曲等。此外,还组建了男女篮球队、羽毛球队、乒乓球队、排球队等,定期举办全厂运动会。这样一来,员工的业余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了。

岁月匆匆流逝,当年那些在舞台上闪闪发光、赛场上英姿飒爽的帅哥美女,现在或许已经六十多岁,甚至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家。但聊起过去的事儿,他们的记忆还是那样鲜明,热情依旧不减。前几天碰到曹人瑞老师,他聊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,说起五十年代进这工厂,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伟大的国防事业。还讲起了自己怎么在业余时间找乐子,有舞台表演的热情,有体育比赛的活力,说起这些,他好像又回到了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。

这一年,他通过朋友帮忙,在市委办公室拿到介绍信,和十多个年轻人一起考进了二四七厂,并被安排到了装配车间工作。那时候,营盘院里有军队驻扎,厂门口还有解放军士兵站岗,想进工厂得拿出带有自己照片、还盖着二四七厂公章的通行证。曹老师回忆说,有次一位厂领导上班忘了带通行证,结果被站岗的士兵给拦住了,最后是厂保卫科的领导来解释了一番才让进去。这事儿给全厂的人都提了个醒,大家都开始自觉遵守厂里的规章制度了。

曹老师回想起,1954年那会儿,工厂动手大搞扩建,小北门的一〇六厂也并进了二四七厂。没多久,马路两边就盖起了4栋员工宿舍楼和好几栋家属楼,还配了能供暖的锅炉房,这让工人们的住房条件好多了。等扩建好了,工厂焕然一新,有了气派的大门、东楼西楼,还有新建的铸造、锻造、热处理等各种车间,热力站、煤气站、变电所这些设施也都齐全了,仓库也有了。在厂区前面,还设了食堂、汽车队、消防队,还有个停车棚,方便得很。

改造前,那个工厂就像是老掉牙的锯齿形小屋,又低又暗。里面多是些靠天轴扯动皮带轮转的老机床,特别老旧。冬天取暖呢,就是拿大汽油桶改成焦炭炉,既不保险还污染环境。那地方不光光线差,噪音也大得很。改造以后,车间焕然一新,新式机床排得整整齐齐,地上还画了安全线,大零件都由高车吊着,不用人工搬了。冬天取暖换成了暖风,手脚都暖和,干活时秋衣外头套件工装就行。特别是曹老师他们那个核心装配车间,钢筋水泥框架连一块儿,宽敞又结实。四周窗户大大方方,屋顶高高的,都是厚玻璃,采光好得很,车间亮堂堂的。地板是20厘米厚的六棱形木地板拼的,工件掉上去也不会坏。车间里大车吊着零件跑来跑去,铃声一响,大家都知道要小心。大家都说,在这样的车间干活真是太痛快了!

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工厂里陆陆续续来了好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师、技术员,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。他们里头有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、福建、湖南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各地的朋友。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,给工厂添了不少新气象。有些从南边来的学生,刚开始不太适应北方的天气和生活,心里头有点波动。于是,厂里的领导和人事部门的人就去找他们谈心,帮忙调整心态。后来,大部分人都选择留了下来,太原也就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。

曹老师回忆道:那时候,工厂里到处都是活力四射的生产景象。记得1959年秋天,厂党委提出了“咱们得加把劲儿,提前40天完成生产,好好迎接新年”的倡议。装配车间有个年轻工人,他写了一首诗:那天红旗飘扬,锣鼓鞭炮声不断,到处都是欢声笑语,车间机器轰鸣,大家忙得像蜜蜂一样。电焊火花四溅,钢水飞溅映红了天边,气锤叮当响个不停,高车也是轰隆隆的,整个厂房都充满了跃进的气息。你看那些年轻男女,蹦蹦跳跳地庆祝,因为任务提前完成,大家都开心地准备“过年”了……还有另一首诗,叫《时间老人都被气坏了》。曹老师给这两首诗谱了曲,车间文艺队在厂里演出,还拿了个甲等奖,车间也因此被评为文艺宣传的榜样。第二首诗更厉害,被选去省里参加文艺汇演,还得了太原地区的二等奖,曹老师作为领唱,还捧回了优秀演员奖,真是给工厂长脸了。

从50年代开始,工厂里建了6个员工饭堂。那时候,和机车厂连着的地方有个饭堂叫“丙灶”,曹老师常去那儿吃饭。工厂大门对面还有科室饭堂、三八饭堂、回民饭堂等,其中工人饭堂吃饭的人最多。在享堂那边,盖了两栋三层高的员工宿舍楼,楼的南边就是五灶和六灶。这两个饭堂长长的,地方宽敞,还有凳子坐。它们的地砖和附近“专家楼”里的地砖是一样的,特别适合开舞会。那时候,每周六这儿都会举办舞会,由工厂的乐队来演奏,曹老师在里面拉小提琴。每到晚上,就会吸引好多厂里面和外面的跳舞爱好者,成了周围员工和家属们娱乐的好去处。

五灶六灶和食堂中间有个打篮球的地方,大家在那儿成立了个叫“锻炼”的篮球小队,曹老师也是队里的一员。他讲,每天下了班来这里动动,一天的辛苦劳累就都没了,虽然会流不少汗,但身体和心情都舒坦多了。那时候,工厂里的员工业余活动可丰富了,先是弄了个话剧小组和“钢声文工团”,还按照每个人的身材做了演出服装,统一收着。后来又有了舞蹈队、晋剧队、乐队这些。1954年,话剧小组还请了省话剧团的导演来排练了部叫《升官图》的话剧,在柳巷山西大剧院公开演出,大家都说好。大家都夸“二四七厂真是藏龙卧虎”!

1960年,工厂的星火俱乐部建好并开始用了,它成了工厂里的一个新看点。曹老师提到,这个俱乐部的样子和1958年建的太原长风剧场挺像的,是市里厂矿俱乐部里设备最好的。星火俱乐部不光能当工厂开大会的室内场地,还能给工厂的文艺排练和演出提供一流的舞台,放电影也没问题。俱乐部两边有普通的和高级的休息室,北边院子是停车和传达的地方,南边院子有锅炉房,给屋里供暖还提供饮用水。院子中间还建了个篮球场。舞台两边是演员化妆的地方,舞台后面有个门,演员进出、服装道具乐器装卸都走那儿。舞台下面有乐池,舞台上面和两边都装了专业的灯光设备,剧场的墙还涂了吸音的材料,让音响效果特别好。剧场里的座位分楼上楼下,总共有1430个,都是斜着排的,保证每个观众都能看得很清楚。俱乐部的前厅还有小卖部之类的呢。

1955年那会儿,工厂就成立了男女的篮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自行车还有摔跤队,外加一个摩托车训练班。到了1956年下半年,曹老师调到厂工会,和庞义勇一起专门负责体育协会的工作,他还当上了篮球队的队长,带着队伍参加过两次“太原市职工篮球大赛”。男队两次都只拿了亚军,冠军都是太钢队;但女队两次都拿了冠军,太钢队倒是成了亚军。碰到关键的比赛,厂长牛连璧还会亲自来加油鼓劲。比赛时,队员们个个生龙活虎,特别守规矩、讲文明,生怕被裁判罚出场。

1955年5月,华北第二工业学校,也就是现在的中北大学,举办了选拔比赛,挑选职工运动员代表山西“黄河”队,去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参加“火星全国体育运动大会”。二四七厂的很多职工被选上,他们要参加篮球、排球和田径项目,还在太行仪表厂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训。到了北京比赛时,二四七厂的职工们所在的“黄河”队,在4×400米接力赛里拿了金牌。那时候,主席台上的大喇叭还特意给山西“黄河”队的运动员加油鼓劲,观众席上也是掌声雷动。这个运动成绩,在山西可是保持了好多年呢。

那一年,曹老师和庞义勇一起参加了在杏花岭体育场举办的“国家运动员等级测试运动会”,每位参赛者都得选一个项目来测试自己的水平。扔手榴弹在战场上特别管用,所以测试时每个人都得把手榴弹扔到10米宽的指定区域里,不然就不算分,扔得最远的人最厉害。参赛的三四十个人都是体格魁梧,比赛时曹老师每次扔手榴弹都插上了代表优秀的小红旗,最后总分拿了第一。结束后有人走到他面前看了看,似乎不太相信他能扔出快60米的好成绩。到了1958年,工厂在胜利街的军营里办了一场全厂田径运动会,装配车间在4×100米接力赛里拿了第一。曹老师还在跳远项目里夺了冠。

上世纪60年代初,厂里一下子来了五百多名退伍转业的军人,他们里头很多人都是军事训练上的高手,还有的打过军师级的篮球赛。来了之后,他们就选了12个打球厉害的,组了个“战友”篮球队,还请曹老师来当教练。他们还特地买了背心,印上“战友”和号码。每周,他们都会在宿舍楼旁边的灯光球场练球。练了好几个月,球技涨了不少,跟其他厂矿的篮球队打比赛,赢了之后,大家都乐开了花。现在他们的水平,跟厂里的篮球队都差不多啦。

上世纪70年代早期,工厂临时变成了像部队那样的编制,连长和指导员开始管车间。那时候,军宣队的葛春玉负责带着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”,也就是咱们厂的文艺队。生产不忙的时候,就抽些人来专心排练节目,给军宣队和工人们表演。曹老师不仅唱歌唱得好,还会拉小提琴。有次演出,观众里坐着位很有军人气质的干部,他就是演过电影《扑不灭的火焰》里蒋三的葛振邦。演完后,他对咱们厂的演出水平大加赞赏,还说要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调些好演员来,帮咱们提高水平呢。

二四七厂的领导对员工的文体活动特别上心。1986年8月,在大众机械厂举办的太原市国防系统合唱大赛里,二四七厂的三百人合唱团队,在曹老师的指挥下,取得了亚军好成绩,还被选中去湖滨会堂给山西省劳模大会献唱。到了1990年7月,有个厂歌征集活动,是全总文工团、江苏省音乐家协会、江苏电视台等好多单位一起办的,这个活动得到了厂里领导的大力支持。在那么多参赛歌曲里,有16800多首呢,曹老师写的那首《厂歌》脱颖而出,得奖了,还被选进了江苏人民出版社的《全国企业歌曲选-建设者之歌》这本书里。

曹老师还没退休那会儿,工厂碰到了经营难题,原本热闹的篮球场都长草了。王锡林,一个在“三电办”工作的老篮球爱好者,看到这番景象心里挺不是滋味。他就召集了十多位以前的老队友,一块儿把“三电办”外面的篮球场打扫干净,还请曹老师来当教练,给队伍起了个名儿叫“松不老”,跟厂里的篮球队来了几场友谊赛,这事儿在当时还挺轰动的。到了1998年,太原市体委办了个“老年篮球大赛”,二四七厂的“松不老”队经过挑选,代表杏花岭区去参赛了。就算好几个主力队员都没来,他们还是拿了个亚军回来。

退休后,曹老师写了1000多首歌,他不仅陆续在《中国音乐周报》、《歌手喜爱的歌》和《华人音乐》这些音乐杂志上发表,还自己花钱印了本个人歌曲集,叫《韵路心声》。曹老师还加入了晋阳乐团、省城的老年合唱团、青松合唱团、知音合唱团、太原市教师合唱团、省政协合唱团以及汾河之声合唱团。他常说,文体活动一直都在他身边,让他有了更强的毅力、更乐观的心态,还有一直持续的生活热情。